輪胎企業有錢理財沒錢研發 是真的嗎?
現在,輪胎企業普遍面臨“內外交困”,而6家在中國大陸上市的輪胎企業中,有3家企業購買了理財產品。細心的業內人士會注意到,2015年以來,中國輪胎上市企業涉足理財產品的新聞屢見報端。近一年來,雙星、雙錢、風神、佳通、賽輪金宇、貴州輪胎這6家在中國大陸上市的輪胎企業中,有3家企業購買了理財產品。
山東輪胎行業的一位資深人士表示,輪胎企業如今普遍面臨“內外交困”,不應該在此時購買大量理財產品,而應該把錢更多用在科技投入和高端產品研發上。
企業收益壓力加大
2016年1月19日,青島雙星發布公告稱,該公司使用自有資金人民幣1億元,購買海通創新證券投資有限公司本金保障型理財產品。在此之前一個月,雙錢股份表示,將把部分募集資金用于投資現金管理項目。此外,賽輪金宇在去年3月也通過議案,將使用不超過10億元的自有資金,投資安全性高、保本類、低風險、穩健性的中短期理財產品或固定收益類證券。
對于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通常的解釋是,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加公司收益。有關業內人士稱,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尤其對于利潤普遍下滑的中國輪胎企業來說,更是如此。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雙錢集團營業收入為58.57億元,同比減少16.34%;凈利潤為-1.1億元,同比降幅達188.49%。賽輪金宇去年上半年營收入為45.47億元,同比減少7.43%;其凈利潤同比降幅達48.66%。
顯然,面對業績不太理想的狀況,輪胎企業都在想方設法尋找能獲得更多收益的途徑,具有穩健性、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自然成為其關注的目標之一。也有分析人士表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上市公司熱衷于購買理財產品,還取決于政策方面的變化:證監會放寬了上市公司閑置資金的使用范圍。
在此之前,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僅限于自有閑置資金,不涉及募集資金。而政策放寬后,募集資金、閑置資金均可以用來購買理財產品。在收益壓力和政策許可下,上市公司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
研發投入少得可憐
“國內輪胎行業蕭條,企業的主業增長空間有限,經營性盈利艱難,這是輪胎企業‘不務正業’的主要原因。”一位資深人士說道。
據分析,中國輪胎企業之所以經營性盈利艱難,從根本上說還是缺乏高端產品。而國內大多輪胎企業只看重眼前的市場利益,而不愿意把資金投入到研發方面,導致其產品基本上局限在低端領域,企業普遍缺少發展后勁。
據悉,世界輪胎前兩強普利司通、米其林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均在3%左右,其每年研發費用分別達10億美元、8億美元以上。山東是中國輪胎第一大省。據統計,該省只有個別骨干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能達到2%-3%,而其實際投入額與世界一流輪胎制造商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年報顯示,2014年,青島雙星、賽輪金宇、雙錢股份三家輪胎企業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08億元、2.26億元和3.18億元;其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分別為2.69%、2.03%和2.15%。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總工程師何曉玫表示,技術投入是企業發展“根兒”上的事情,現在輪胎市場不好,產能過剩,輪胎企業應以此為契機,加大科技投入,努力進行技術研發。
何曉玫認為,企業若不這樣做,將會永遠落后。
(來源輪胎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