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大王陳嘉庚的傳奇經歷
他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募款資助辛亥革命;1913年,傾資在家鄉創辦集美學村及廈門大學;抗戰爆發后,為祖國抗戰募集捐資70億元。他就是南洋最大的橡膠托拉斯業主陳嘉庚。
1874年,陳嘉庚生于福建同安縣的集美社(今集美鎮)——一個與廈門隔海相望的偏僻漁村。他的父親陳杞柏在新加坡發展事業,僅僅是時而匯款回家。他由母親孫氏獨力養大。
8歲時,他入村里私塾念書,舊式教育只知照本宣科,雖然陳嘉庚十分用功,把讀過的書都背得爛熟,但“數年間絕不知其意義”。這也令他后來決心興辦新式學校。成年后,傾心革命、投身教育的陳嘉庚,把讀書作為他一生最大的愛好,他在南洋和國內的報紙上撰文支持革命、呼吁支持教育,這些完全靠自學得來。
16歲時,陳嘉庚遠渡新加坡,他操著一口閩南語,根本不會說英語,在父親的米店當學徒,兢兢業業一干13年。父親是個干練的商人,從事多種投資,包括房地產、西米廠和菠蘿罐頭廠。但他更愛自己的庶子,和長子陳嘉庚沒有什么感情。
母親去世后,他歸國葬母,守孝三年。等他回到新加坡,發現倏忽之間父親已經破產負債。他主動幫助父親承擔了所有的債務,也以此迎來了自己當家作主的年代。當時,菠蘿罐頭市場火熱,他下決心以其作為突破口,重振父業。
經營狀況好轉后,31歲的陳嘉庚把自己一半的財產用來替父親還債。此舉在新加坡華僑中獲得良好聲譽。20世紀初開始,橡膠和咖啡等,開始取代中國的茶葉,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新商品”之一。
商業嗅覺靈敏的陳嘉庚,只用2000元就購買了一批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從幾畝到幾十畝再到幾百畝、幾千畝。1924年,陳嘉庚已建成農(種植)、工(制造)、商(銷售)橡膠托拉斯,即陳嘉庚公司。當年就贏利170多萬元。
一年后,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僑商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橡膠產業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他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
慢慢地,陳嘉庚設法和美國橡膠業協會搭上關系,把廣告做到了美國,把“謙益”橡膠廠的大半產品直接銷售到美國,開創了在新加坡,華僑不通過洋行而與外商直接進行貿易的先例。
他首創橡膠制品大規模生產,開辟了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僑商中第一個打破了英國資本的壟斷局面。晚年的陳嘉庚將自己積蓄的1.5億元,投入到了教育事業,而他只拿一個月300元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