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賀飛:輪胎業務就是人的業務
德國馬牌輪胎中國區總經理戴立博,去年下半年正式被調入中國市場,在此之前,他曾執掌捷克市場,并且取得了不錯成績。但要在中國賣輪胎仍然充滿挑戰。
在歐洲做后市場,因為業務比較純熟,他們對于整個市場的發展情況有比較準確的預估。而中國的情況就大不相同。 本地化人才布局至關重要。
在馬牌輪胎位于上海的總部,有來自50多個不同國家的員工,除了戴立博之外,其余的經理都是中國人。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人才輪崗和交換達到一個更好的平衡,讓本土人才和國際專家共同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架構。
不過,這樣看似“和諧”的架構卻在去年下半年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當時,馬牌輪胎的中國銷售管理團隊被爆出了“金融腐敗”事件。一些管理人員任職期間,涉嫌利用自己的職位權利進行不當交易。
談到此事的具體損失以及后續影響時,馬牌輪胎亞太區轎車及輕卡車胎替換事業部執行副總裁馮賀飛不禁雙手抱在了胸前,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片刻過后,他搖了搖頭:“對于我們而言,這不是財務損失的問題,或者說,我們認為最大的損失在于公司形象、在于品牌所代表的價值所受到的聲譽的損傷。”
在馮賀飛看來,去年發生的“金融腐敗”事件,對于馬牌輪胎而言更重要的影響是,作為一個企業,德國馬牌輪胎是如何被業務伙伴、消費者和客戶所看待的,它是不是一個誠實、令人信賴的企業。
“我們對行為準則的要求非常嚴格,對違反了這樣行為準則的員工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無法踐行行為準則就無法很好地傳遞我們的公司及品牌所代表的價值觀。一旦碰到個別現象時,我們就必須采取恰當而必要的措施。”
據了解,目前相關涉事人員已經被徹底辭退。但是,去年的事件是否會對馬牌輪胎在中國人才的選擇上產生不信任感?
馮賀飛表示,目前,中國市場的銷售團隊仍然100%都是中國人。“我們一直不斷雇傭更多的本土人才,同時不斷地提升他們的能力。”在他看來,人才是除了產品之外馬牌輪胎在華競爭兩大優勢支柱之一。“我們一直都說輪胎業務就是人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