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企業要搭上這趟“順風車”
今年5月,山東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推出40條政策、部署27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山東“十三五”發展的主線和實現轉型發展的突破口,也關系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轉型發展的突破口,企業也要搭上這趟改革的“順風車”,不只是做“減法”,更要轉思路、調結構,做好經濟效益“乘法訣”。
三角輪胎善算“經濟賬”
2011年和2012年,三角輪胎集團關閉了兩條生產線,其中一條斜交胎生產線年貢獻10億元的銷售額,而且遠沒有到產能過剩的狀態。對于這樣的舉動,很多員工都看不懂,算不清賬。
然而,到了年底,利潤不僅沒減少,還增長近三成。減退了低檔輪胎的生產線,三角集團把生產重心放在打造一流智能化高端乘用輪胎生產基地上,實現了企業產能的轉型升級。
近日,三角更是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完成了供給側改革的華麗轉身。三角集團自我加壓、改革轉型的案例值得借鑒。關停斜交胎生產線,看似是放棄了10億元的銷售額,減少了企業收益,但年底的利潤卻“出乎意料”地不減反增。
三角集團做的這筆“經濟賬”表明,低端落后產能并不能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利潤,久而久之,還會衍生出供需矛盾。淘汰落后產能,不僅是丟掉了一個大包袱,更是騰出手轉型升級的第一步。
面對還未飽和的市場需求,“過早”淘汰產能似有不舍,但如果一味沉溺于現有的低檔產出,算不清長遠的經濟賬,供給跟不上消費的需求是早晚的事。
不可錯過“順風車”
前段時間,國內消費者出國旅游瘋狂購買馬桶蓋、奶粉、凈化器的報道“辣眼睛”,消費力不足僅是表面現象,根本還在于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在供給上,如今國內面臨的不只是總量的過剩,更是結構的過剩。
一方面是國人瘋狂搶購外國產品,另一方面,是國內低檔產品產能過剩。盤活國內經濟發展這盤棋,最關鍵的是要解決需求與供給不相匹配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將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定位在“需求側”的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上。
不可否認,“三駕馬車”在經濟低迷或者經濟危機這種特殊時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外需不行就轉向拉動內需,投資不成就轉向刺激消費,如此,為中國經濟保駕護航,平穩度過了經濟波動期。
但在如今經濟增長的平常時期,“三駕馬車”的作用卻不明顯,這時需要發揮供給側改革的作用,更多地通過發揮市場機制,激發經濟常態化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在“被淘汰”前,先一手淘汰落后產能,才有可能贏得更大的翻盤的機會。
淘汰落后產能僅是開始,如何在創新上尋求突破,利用創新驅動,完成質的轉變與提升才是關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企業來講,要算清這筆“減中有增”的經濟賬,萬不可錯過這趟轉型、優化、升級的改革“順風車”。
同時,這更是一場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革命,不能僅做淘汰落后產能的“減法”,更要培育出新實體和新的動力機制,做實經濟持續發展的“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