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橡膠期貨大跌紀實:一個月跌22%
9月6日,橡膠期貨在觸及五個月高點后持續下跌,跌幅達22%。
9月28日,期貨市場開盤不久,橡膠便告跌停,主力合約跌幅達7.01%,不僅創年內最大單日跌幅,更創下近11個月以來新低,總共流出4.7億元資金。
無獨有偶,中國橡膠期貨暴跌潮蔓延到了亞洲其他市場,9月28日東京期膠下跌了6%。
實際上,今年2月15日以來,橡膠期貨價格已開啟下跌通道,主力1801合約跌幅超過40%。
有關期貨界資深人士對華爾街見聞指出,橡膠是價格彈性非常大的投資品種,本次暴跌不排除是大資金方借助供大于求進行對決的結果。
橡膠“原罪”:價格彈性大
一位期貨圈資深操盤手對華爾街見聞表示,本輪橡膠期貨大跌并不奇怪,因為橡膠與其他大宗商品有著明顯不同:價格彈性較大,容易暴漲暴跌。
華爾街見聞綜合各方資料,發現有如下原因:
1、需求缺乏彈性。由于橡膠本身長周期特性,如果種植企業想通過擴大橡膠種植面積以提高產量,最少需要7年才可收割。也就是說,在當期到第6年這段時間,天然橡膠總供給量是不變的。換言之,橡膠需求減少的幅度小于價格減少的幅度。
2、難以做現貨議價。由于中國天然橡膠進口渠道分散,下游廠家洽購缺乏長遠性和盤算性,洽購單多數也比擬小,很少集團采購,無法進行現貨議價,這導致上下游用膠企業隨時面臨波動。
3、橡膠的中間貿易鏈較強,比較容易積累隱性庫存。美爾雅期貨化工分析師鄧鵬星指出,期貨大跌后,套利盤在基差走強后釋放大量套利現貨沖擊現貨市場,但多頭無意在期貨市場上高價接貨,基差走勢依然偏強,那么還需要擠出套利貨。
4、天然橡膠主要產地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四個亞洲產國,出口量占全球份額90%,因此天然橡膠上游并不在中國,供給側改革也沒有惠及這個行業。
引爆暴跌的“導火索”
東南亞橡膠主產國減少出口計劃突然“流產”,供給端過剩壓力徒增,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暴跌導火索。
9月15日,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部長會議仍未達成減少橡膠出口計劃的協議。
由于主產國今年開割面積保持增長,且四季度主產國將迎來割膠旺季,但5、6月份時泰國南部主產區的雨水偏多,這又有利于旺產季膠樹產膠,無疑增大了橡膠供給量,形成巨大的市場利空。
此外,9月份的橡膠期貨暴跌也與商品期貨市場的調整回調格局有關。
近兩個月,整個市場陷入供給與需求邏輯不斷搖擺的狀態。8月經歷了周期品先是大跌,之后受到冬季限產預期因素的推升后走高。之后,9月中旬,官方公布了低迷的8月宏觀數據后,黑色系、能化品種價格出現回調。
值得注意的是,9月投資者對環保限產理解發生重大變化。中金公司的研報如此描述:9月11日開始路演之初,投資者幾乎將環保限產和工業品價格上漲劃等號。而到了路演后半程,環保限產政策落地依舊嚴厲,但商品期貨價格卻迅速下跌,投資者逐漸意識到環保限產有“供需雙殺”的效果。
此外,商品市場遭受的利空也和美元匯率端緊密相連。9月美聯儲議息會議結果偏鷹派,同時宣布10月開始縮表,美元由弱轉強的趨勢對商品進行一波反噬,投資者情緒悲觀。而今年國內期貨市場格局就是人民幣漲商品漲,人民幣跌商品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