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 “四年磨一劍”的重點項目投產,打造國產碳纖維新高度
核心提示:光威集團從鄉鎮企業起步,成為了當時全球產量最大的漁具生產商之一,但漁竿從玻璃纖維走向碳纖維的產品升級拐點時,這家企業才發
光威集團從鄉鎮企業起步,成為了當時全球產量最大的漁具生產商之一,但漁竿從玻璃纖維走向碳纖維的產品升級拐點時,這家企業才發現中國碳纖維面臨著技術、裝備和產品三封鎖,原材料供應極不穩定,用現在的話說,被“卡脖子”了。
“四年磨一劍”的重點項目投產
當前,在威光集團董事長陳亮看來,中國走過了一條碳纖維從無到有的過程,但對標海外頭部企業,在很多產品上雖然都有了,但“距離人家的距離還挺遠”。
6月6日,光威復材“四年磨一劍”的重點項目——內蒙古光威碳纖維產業化項目(簡稱“內蒙古光威項目”或“包頭項目”)一期正式投產。計劃總投資21億元,實現年產高性能碳纖維1萬噸,其中,項目一期建設年產4000噸高性能碳纖維產能,主要生產高性能和低成本兼具、滿足民用工業領域的碳纖維產品。
內蒙古光威項目的原絲和碳化生產線均由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研發制造,實現了原絲卷繞機、氧化爐、低溫碳化爐、高溫碳化爐、碳絲卷繞機等核心裝備完全自主保障。內蒙古光威項目目前已實現全線開車,生產線試運行以來已穩定運行150天以上,產品合格率達98%。
在近兩年國產碳纖維行業經歷短時間內從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市場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光威復材包頭項目的投產備受市場關注。
相比于威海基地,包頭項目的產線及產能將可實現“兩個柔性”,即絲束柔性和產品柔性,柔性生產線可兼顧多系列產品。而包頭項目的順利投產,也讓公司得以從過去被動地“跟跑”,到后來實現與國際行業巨頭的“并跑”,進而實現依據市場需求的積極調整超越。
回首光威往事
2000年初,80歲高齡的“中國金屬學與材料學家”師昌緒院士出山,“研究不出碳纖維,拖累了國防,我將死不瞑目。”
隨后,國家科技部成立了“863”專家組,并投入了2億元資金,專門用以支持研發碳纖維。
然而,在美日兩國的重重封鎖下,我國的研發之路舉步維艱。直到2003年,好消息傳來。
這年,“863”專家組到山東的光威集團考察,發現他們竟然也在生產碳纖維。
于是,專家們現場取樣,后經過檢測,樣品獲得了一致認可。由此,光威碳纖維進入了國家視野。
用了十多年時間,這家漁具廠不僅實現了GQ3522(T300級)、GQ4522(T700級)等多型號碳纖維的量產和工程化問題,還解決了設備的自研問題,光威生產的碳纖維不僅用在釣魚竿上、風電葉上,也用在了中國軍工領域,用在了戰 機上。
這是光威集團的一段往事,光威精機創立的初衷也正是光威集團突破“卡脖子”,自主創新研發的舉措之一。
如果光威集團的設備是外買的或者委托外部企業加工生產的,周期需要至少20天,但光威精機3天就可以完成。
造出打破歐美壟斷的自動鋪絲機
自動鋪絲機是生產飛機機翼、壁板和回轉類構件的關鍵設備,2021年,光威精機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研發大型龍門自動鋪絲機,成功實現了鋪絲鋪帶設備的國產化。
要說明自動鋪絲機的作用,首先大家要了解的就是它所制造和鋪的“絲”,也就是用于覆蓋機身和機翼的一種碳纖維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與一般纖維材料不一樣,它因為重量輕、強度高等優點,可以有效地降低高端設備的重量同時提高高端設備的機身強度,可謂是既能攻擊又能防御啊。雖然優點很顯著,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制造這種復合材料的技術要求很高。
此前,這項技術一直被西方國家和美國掌握并壟斷著,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我們只能在生產飛機時手工鋪放這些復合材料,這就極大地降低了飛機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這也就是為什么這種高端設備已經被研發出來了,卻無法投入量產的原因。
光威精機依托自身裝備設計制造優勢和光威復材碳纖維復合材料全產業鏈基礎,以需求為牽引開展高效高柔性自動鋪放系統研究,率先實現雙龍門大型鋪絲機的國產化,形成了自動鋪絲原材料、裝備、工藝的全方位自主化,為航空航天等領域復合材料構件的高效制備奠定了堅實基礎。
簽約華天軟件InforCenter PLM
目前,光威集團正聚焦數字化改革,選擇約華天軟件InforCenter PLM ,重點圍繞工藝設計與管理系統CAPP展開,正式駛入“精益研發”的高速公路。
CAPP將為光威精機提供標準化的工藝文件編制環境,高效完成工藝設計工作,實現對工藝數據的集中管控,建立企業工藝資源庫,實現工藝設計資源共享。
本次光威精機CAPP系統將重點圍繞工藝BOM管理、工藝設計、工藝資源管理以及工藝卡片開發等模塊展開,實現高效標準的進行工藝設計,對工時定額、材料定額的匯總,同時根據光威的特點,實現工藝卡片按工序的拆分、工藝數據匯總查詢并導出EXCEL、工藝卡片匯總生成工藝路線表以及工藝卡片二次編輯等功能。
建設新系統不能遺漏舊數據,本期項目實施也將實現歷史數據的平順遷移,對原系統中的數據全量遷移至新系統內,確保新舊系統無縫切換。通過以上系統功能的建設,為企業搭建一個高效,規范的工藝設計協同平臺,提升數據價值,打破從工藝到生產再到車間部門之間的溝通壁壘,讓客戶系統應用及信息化建設得到整體提升,助力企業精細化運營。
文章來源: 威海日報,華天軟件,科技迷你小小生,證券日報,小曾博士說科普
原文鏈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51060.html
來源:賢集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四年磨一劍”的重點項目投產
當前,在威光集團董事長陳亮看來,中國走過了一條碳纖維從無到有的過程,但對標海外頭部企業,在很多產品上雖然都有了,但“距離人家的距離還挺遠”。
6月6日,光威復材“四年磨一劍”的重點項目——內蒙古光威碳纖維產業化項目(簡稱“內蒙古光威項目”或“包頭項目”)一期正式投產。計劃總投資21億元,實現年產高性能碳纖維1萬噸,其中,項目一期建設年產4000噸高性能碳纖維產能,主要生產高性能和低成本兼具、滿足民用工業領域的碳纖維產品。
內蒙古光威項目的原絲和碳化生產線均由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研發制造,實現了原絲卷繞機、氧化爐、低溫碳化爐、高溫碳化爐、碳絲卷繞機等核心裝備完全自主保障。內蒙古光威項目目前已實現全線開車,生產線試運行以來已穩定運行150天以上,產品合格率達98%。
在近兩年國產碳纖維行業經歷短時間內從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市場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光威復材包頭項目的投產備受市場關注。
相比于威海基地,包頭項目的產線及產能將可實現“兩個柔性”,即絲束柔性和產品柔性,柔性生產線可兼顧多系列產品。而包頭項目的順利投產,也讓公司得以從過去被動地“跟跑”,到后來實現與國際行業巨頭的“并跑”,進而實現依據市場需求的積極調整超越。
回首光威往事
2000年初,80歲高齡的“中國金屬學與材料學家”師昌緒院士出山,“研究不出碳纖維,拖累了國防,我將死不瞑目。”
隨后,國家科技部成立了“863”專家組,并投入了2億元資金,專門用以支持研發碳纖維。
然而,在美日兩國的重重封鎖下,我國的研發之路舉步維艱。直到2003年,好消息傳來。
這年,“863”專家組到山東的光威集團考察,發現他們竟然也在生產碳纖維。
于是,專家們現場取樣,后經過檢測,樣品獲得了一致認可。由此,光威碳纖維進入了國家視野。
用了十多年時間,這家漁具廠不僅實現了GQ3522(T300級)、GQ4522(T700級)等多型號碳纖維的量產和工程化問題,還解決了設備的自研問題,光威生產的碳纖維不僅用在釣魚竿上、風電葉上,也用在了中國軍工領域,用在了戰 機上。
這是光威集團的一段往事,光威精機創立的初衷也正是光威集團突破“卡脖子”,自主創新研發的舉措之一。
如果光威集團的設備是外買的或者委托外部企業加工生產的,周期需要至少20天,但光威精機3天就可以完成。
造出打破歐美壟斷的自動鋪絲機
自動鋪絲機是生產飛機機翼、壁板和回轉類構件的關鍵設備,2021年,光威精機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研發大型龍門自動鋪絲機,成功實現了鋪絲鋪帶設備的國產化。
要說明自動鋪絲機的作用,首先大家要了解的就是它所制造和鋪的“絲”,也就是用于覆蓋機身和機翼的一種碳纖維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與一般纖維材料不一樣,它因為重量輕、強度高等優點,可以有效地降低高端設備的重量同時提高高端設備的機身強度,可謂是既能攻擊又能防御啊。雖然優點很顯著,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制造這種復合材料的技術要求很高。
此前,這項技術一直被西方國家和美國掌握并壟斷著,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我們只能在生產飛機時手工鋪放這些復合材料,這就極大地降低了飛機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這也就是為什么這種高端設備已經被研發出來了,卻無法投入量產的原因。
光威精機依托自身裝備設計制造優勢和光威復材碳纖維復合材料全產業鏈基礎,以需求為牽引開展高效高柔性自動鋪放系統研究,率先實現雙龍門大型鋪絲機的國產化,形成了自動鋪絲原材料、裝備、工藝的全方位自主化,為航空航天等領域復合材料構件的高效制備奠定了堅實基礎。
簽約華天軟件InforCenter PLM
目前,光威集團正聚焦數字化改革,選擇約華天軟件InforCenter PLM ,重點圍繞工藝設計與管理系統CAPP展開,正式駛入“精益研發”的高速公路。
CAPP將為光威精機提供標準化的工藝文件編制環境,高效完成工藝設計工作,實現對工藝數據的集中管控,建立企業工藝資源庫,實現工藝設計資源共享。
本次光威精機CAPP系統將重點圍繞工藝BOM管理、工藝設計、工藝資源管理以及工藝卡片開發等模塊展開,實現高效標準的進行工藝設計,對工時定額、材料定額的匯總,同時根據光威的特點,實現工藝卡片按工序的拆分、工藝數據匯總查詢并導出EXCEL、工藝卡片匯總生成工藝路線表以及工藝卡片二次編輯等功能。
建設新系統不能遺漏舊數據,本期項目實施也將實現歷史數據的平順遷移,對原系統中的數據全量遷移至新系統內,確保新舊系統無縫切換。通過以上系統功能的建設,為企業搭建一個高效,規范的工藝設計協同平臺,提升數據價值,打破從工藝到生產再到車間部門之間的溝通壁壘,讓客戶系統應用及信息化建設得到整體提升,助力企業精細化運營。
文章來源: 威海日報,華天軟件,科技迷你小小生,證券日報,小曾博士說科普
原文鏈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51060.html
來源:賢集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同類橡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