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期的橡膠產業:企業“求生”專利化轉型
2014-11-12
6660
核心提示:橡膠機械網 9日,北京的天難得湛藍,橡膠谷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焱并沒有太多時間欣賞秋的美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中國橡膠機械網 9日,北京的天難得湛藍,橡膠谷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焱并沒有太多時間欣賞秋的美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當晚9時,來中國參加APEC會議周的泰國總理巴育接見了山東部分橡膠企業。除了張焱外,興源輪胎集團董事長宋文廣、濰坊躍龍橡膠董事長劉新剛以及山東省橡膠工業協會會長張洪民等也出席了本次會見。
會談期間,巴育表示將在原有的吸引外資企業赴泰國投資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加大對中資輪胎企業赴泰國投資的優惠政策力度。無論是建立中國橡膠輪胎工業城所需土地,還是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泰方都將給予最大的支持。
本月23日到26日,山東省企業家赴泰投資環境考察團也將赴泰國考察,巴育對此次山東省企業赴泰考察團高度重視,并表示在代表團訪問泰國期間將安排接待。
這也是山東投資考察團第二次去泰國,如果“成績斐然”的話,對于國內橡膠企業無疑是一次回避性的“轉移”。
“雙反”再襲
但一業界資深人士對月底投資考察團的泰國之行并不抱太大期望,“我看過考察團的名單,去投資的企業比例不會太高。畢竟,東南亞市場的轉移只能是少數企業的選擇,對于大多數企業還是要處于陣痛期。”
這種調整型的痛楚在今年8月中旬尤為明顯,當時記者在青島做版權產業調研采訪,正是中國橡膠工業再一次陷入艱難境地之時。
6月初,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提出“雙反”申請,在國內行業引起了連鎖反應,雖然過程中一波三折,但并沒能阻止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的進程。7月2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裁自中國進口的輪胎對美國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這意味著美國商務部將繼續對中國進行“雙反”調查。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對中國輪胎發起雙反調查。”張焱告訴本報記者。
2008年開始,美國對自中國進口輪胎的反傾銷稅率為0至210.48%,反補貼稅率為2.45%至14%。2009年9月11日,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輪胎特保案實施限制關稅,在此后3年,我國出口美國的所有乘用車與輕卡車輪胎所繳納的關稅將在以前4%的基礎,分別加收到35%、30%和25%的附加關稅。
2014年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日落復審(反傾銷措施執行滿5年之前的國內產業提出有充分證據的請求而由主管機關發起復審)裁定,繼續對從中國進口的非公路用輪胎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2008年的“雙反”基本上阻斷了中國非公路用輪胎直接出口美國市場的渠道。2009年“輪胎特保案”期間,中國涉保輪胎對美國出口量一度下降超過60%,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的中國輪胎企業持續虧損。
“一般輪胎行業基本利潤率就是5%,增加35%關稅,也就意味著價格必須得提升才能消耗這一塊的稅,如此就不具備競爭力了。這次關稅可能將近增加到60%,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就意味著對美國這個市場大家基本上放棄了,而且中國的產量又巨大,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惡劣環境下,整個橡膠產業是雪上加霜。”張焱告訴本報記者。
這種悲觀論調并不是危言聳聽。美國商務部于8月14日選擇山東永盛橡膠集團有限公司和福建佳通輪胎有限公司為反補貼強制應訴企業后,8月27日,其又確定永盛橡膠和佳通輪胎(含關聯企業)作為反傾銷強制應訴企業。
“"雙反"消息傳出至今,來自美國的輪胎訂單正不斷減少,其中對美國出口量最大的山東永盛開始減產,有的輪胎貿易商已經放棄美國市場。近段時間,國內對美國市場的輪胎出口預估將比正常情況減少1/3。”國內一橡膠企業負責人表示。
回避性轉移
美國并非唯一一個對我國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或正式征收反傾銷稅的國家。2013年8月,巴西稱已對進口自我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復查,復查結果決定,將對我國產汽車輪胎征收1.08~2.17美元/公斤的反傾銷稅。
此外,阿根廷、哥倫比亞、埃及、墨西哥、南非等國家紛紛對原產自我國的輪胎展開反傾銷調查或正式征收反傾銷稅。
2012年開始實施的歐盟輪胎標簽法,對進口輪胎各項性能提出更嚴格要求。目前,我國轎車輪胎有30%達不到歐盟第一階段滾動阻力的最低要求,70%達不到其第二階段的最低要求。
面對越來越頻繁的國際貿易壁壘,行業也在積極應對。
比如,針對此次“雙反”,從6月份起,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已經組織行業企業積極應訴,搜集更多數據,全力組織應訴材料。作為第三方平臺,橡膠谷同樣也在產業鏈條中搭建了應對各種反傾銷的專家律師團隊。
“但應訴并不足以消除雙反案、特保案帶來的產業影響,品牌、技術的創新才是根本。”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副會長李世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總經理蘇用民近期表示,其公司并沒有放棄美國市場,而是針對市場需求搶占附加值更高的領域,比如采用綠色環保材料,制造具有低噪音等優勢的SUV輪胎。
轉戰其他海外市場也成為一些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途徑,比如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更多的企業選擇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轉移回避美國專門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
其中賽輪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投資設立的賽輪(越南)有限公司項目,投資總額9500萬美元,年銷售規模將達2.6億美元;中策橡膠投資10億元在泰國羅勇工業園打造輪胎生產基地;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在泰國投資建設的項目已經投產;山東奧戈瑞集團也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一工業園興建了其海外第一家輪胎廠。同時,三角集團在俄羅斯、中信集團公司在烏茲別克斯坦也已開設工廠。
“轉移到東南亞,一是因為有些國家是原料產業,國內的橡膠企業原先的整體狀態是兩頭不占,一是原料需進口,二是主要靠出口。如今,出口有礙的背景下,只能在原料地建生產基地,這樣成本是降低的,比如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相對于過去低50%左右)。而且成為其他國家的企業,就不受什么"雙反"、"特保案"的限制。”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抱團取暖
到東南亞國家投資對于當地來說自然是好事,但并不能解決國內橡膠企業的核心問題。業界人士認為,這核心就是品牌與技術的創新。
“中國肯定不可能因為雙反或者類似貿易壁壘、技術壁壘就能把這個行業打垮。但是對于轉型的企業,恐怕是會的,因為要求越來越高了,現在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時候,還沒有品牌。所以要通過一些事件導致行業轉變,讓大家認識到問題的深度,現在就是一個孤島效應,現在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張焱表示。
但這個頭誰來牽?業界人士認為,單純由政府牽頭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橡膠行業雖然規模不小,但除了由原管理部門轉化來的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外,并沒有其他較大的第三方服務性平臺。
2011年,橡膠工業協會、青島科技大學、市北區政府、軟控發起成立橡膠谷集團。
“目的很簡單,就是養成一種新的模式,改變中國橡膠產業大而散的局面,當然這個也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簡單告訴大家形成品牌、形成規模。要一步一步走過來,必須有人去推動它、引導它形成這樣一個氛圍和環境。”2001年,從上市公司到集團重新開始的張焱很清楚自己面對的局勢。
10月中旬,橡膠谷主辦的首屆中國橡膠博工業展覽會就有200多家企業參展,十幾個大型論壇探討了方方面面的行業問題。同時,30多項戰略合作使得橡膠谷成為焦點之一。
“現階段,我們能更好地創造一些條件為這個行業提供服務。比如在研發方面、市場方面、話語權方面,比如搞展會、搞博覽會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由誰來發出聲音、怎么發出、發出什么,都是我們可以設計的,而且也是高端的,把國際上20多個國家相關的不管是組織部門還是政府官員,把大家吸引在一起共同探討。”就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間隙,張焱正好在接待聯合國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的一個負責人。
隨著“渤商所-橡膠谷天然橡膠現貨交易中心”以及“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成立,更讓橡膠谷野心太大成為業內的熱點話題。
“品牌是重要的,還有技術創新,嚴峻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挑戰成為我國企業難以突破的最大瓶頸,這個虧不僅橡膠企業吃過,國內諸多被反傾銷的企業大多是類似的情況,所以,現在,企業在轉型中,在研發領域的投資都有所提升。”有一位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集群管理試點,青島市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為橡膠谷提供信息發布、專利數據庫、知識產權專家庫、經濟項目的知識產權評議和戰略咨詢等服務。
目前,橡膠谷已吸引了科技型企業、研發機構117家,累計提交的專利申請量過千件,專利收入占效益比重近60%。2012年成立的青島橡膠谷知識產權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全國橡膠化工領域開展專利信息服務、專利產業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服務的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
目前,橡膠谷知識產權有限公司能夠提供知識產權一站式服務,包括專利申請代理、專利信息服務、價值評估等。
但一個地方性機構能否真的支撐其如此多的平臺,解決橡膠產業的核心問題,引領國內橡膠產業一個全新的局面,還是引起一些企業的質疑。張焱則表示,一切讓時間去說明吧。
當晚9時,來中國參加APEC會議周的泰國總理巴育接見了山東部分橡膠企業。除了張焱外,興源輪胎集團董事長宋文廣、濰坊躍龍橡膠董事長劉新剛以及山東省橡膠工業協會會長張洪民等也出席了本次會見。
會談期間,巴育表示將在原有的吸引外資企業赴泰國投資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加大對中資輪胎企業赴泰國投資的優惠政策力度。無論是建立中國橡膠輪胎工業城所需土地,還是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泰方都將給予最大的支持。
本月23日到26日,山東省企業家赴泰投資環境考察團也將赴泰國考察,巴育對此次山東省企業赴泰考察團高度重視,并表示在代表團訪問泰國期間將安排接待。
這也是山東投資考察團第二次去泰國,如果“成績斐然”的話,對于國內橡膠企業無疑是一次回避性的“轉移”。
“雙反”再襲
但一業界資深人士對月底投資考察團的泰國之行并不抱太大期望,“我看過考察團的名單,去投資的企業比例不會太高。畢竟,東南亞市場的轉移只能是少數企業的選擇,對于大多數企業還是要處于陣痛期。”
這種調整型的痛楚在今年8月中旬尤為明顯,當時記者在青島做版權產業調研采訪,正是中國橡膠工業再一次陷入艱難境地之時。
6月初,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提出“雙反”申請,在國內行業引起了連鎖反應,雖然過程中一波三折,但并沒能阻止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的進程。7月2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裁自中國進口的輪胎對美國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這意味著美國商務部將繼續對中國進行“雙反”調查。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對中國輪胎發起雙反調查。”張焱告訴本報記者。
2008年開始,美國對自中國進口輪胎的反傾銷稅率為0至210.48%,反補貼稅率為2.45%至14%。2009年9月11日,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輪胎特保案實施限制關稅,在此后3年,我國出口美國的所有乘用車與輕卡車輪胎所繳納的關稅將在以前4%的基礎,分別加收到35%、30%和25%的附加關稅。
2014年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日落復審(反傾銷措施執行滿5年之前的國內產業提出有充分證據的請求而由主管機關發起復審)裁定,繼續對從中國進口的非公路用輪胎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2008年的“雙反”基本上阻斷了中國非公路用輪胎直接出口美國市場的渠道。2009年“輪胎特保案”期間,中國涉保輪胎對美國出口量一度下降超過60%,主要出口美國市場的中國輪胎企業持續虧損。
“一般輪胎行業基本利潤率就是5%,增加35%關稅,也就意味著價格必須得提升才能消耗這一塊的稅,如此就不具備競爭力了。這次關稅可能將近增加到60%,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就意味著對美國這個市場大家基本上放棄了,而且中國的產量又巨大,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惡劣環境下,整個橡膠產業是雪上加霜。”張焱告訴本報記者。
這種悲觀論調并不是危言聳聽。美國商務部于8月14日選擇山東永盛橡膠集團有限公司和福建佳通輪胎有限公司為反補貼強制應訴企業后,8月27日,其又確定永盛橡膠和佳通輪胎(含關聯企業)作為反傾銷強制應訴企業。
“"雙反"消息傳出至今,來自美國的輪胎訂單正不斷減少,其中對美國出口量最大的山東永盛開始減產,有的輪胎貿易商已經放棄美國市場。近段時間,國內對美國市場的輪胎出口預估將比正常情況減少1/3。”國內一橡膠企業負責人表示。
回避性轉移
美國并非唯一一個對我國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或正式征收反傾銷稅的國家。2013年8月,巴西稱已對進口自我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復查,復查結果決定,將對我國產汽車輪胎征收1.08~2.17美元/公斤的反傾銷稅。
此外,阿根廷、哥倫比亞、埃及、墨西哥、南非等國家紛紛對原產自我國的輪胎展開反傾銷調查或正式征收反傾銷稅。
2012年開始實施的歐盟輪胎標簽法,對進口輪胎各項性能提出更嚴格要求。目前,我國轎車輪胎有30%達不到歐盟第一階段滾動阻力的最低要求,70%達不到其第二階段的最低要求。
面對越來越頻繁的國際貿易壁壘,行業也在積極應對。
比如,針對此次“雙反”,從6月份起,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已經組織行業企業積極應訴,搜集更多數據,全力組織應訴材料。作為第三方平臺,橡膠谷同樣也在產業鏈條中搭建了應對各種反傾銷的專家律師團隊。
“但應訴并不足以消除雙反案、特保案帶來的產業影響,品牌、技術的創新才是根本。”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副會長李世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總經理蘇用民近期表示,其公司并沒有放棄美國市場,而是針對市場需求搶占附加值更高的領域,比如采用綠色環保材料,制造具有低噪音等優勢的SUV輪胎。
轉戰其他海外市場也成為一些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途徑,比如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更多的企業選擇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轉移回避美國專門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
其中賽輪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投資設立的賽輪(越南)有限公司項目,投資總額9500萬美元,年銷售規模將達2.6億美元;中策橡膠投資10億元在泰國羅勇工業園打造輪胎生產基地;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在泰國投資建設的項目已經投產;山東奧戈瑞集團也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一工業園興建了其海外第一家輪胎廠。同時,三角集團在俄羅斯、中信集團公司在烏茲別克斯坦也已開設工廠。
“轉移到東南亞,一是因為有些國家是原料產業,國內的橡膠企業原先的整體狀態是兩頭不占,一是原料需進口,二是主要靠出口。如今,出口有礙的背景下,只能在原料地建生產基地,這樣成本是降低的,比如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相對于過去低50%左右)。而且成為其他國家的企業,就不受什么"雙反"、"特保案"的限制。”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抱團取暖
到東南亞國家投資對于當地來說自然是好事,但并不能解決國內橡膠企業的核心問題。業界人士認為,這核心就是品牌與技術的創新。
“中國肯定不可能因為雙反或者類似貿易壁壘、技術壁壘就能把這個行業打垮。但是對于轉型的企業,恐怕是會的,因為要求越來越高了,現在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時候,還沒有品牌。所以要通過一些事件導致行業轉變,讓大家認識到問題的深度,現在就是一個孤島效應,現在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張焱表示。
但這個頭誰來牽?業界人士認為,單純由政府牽頭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橡膠行業雖然規模不小,但除了由原管理部門轉化來的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外,并沒有其他較大的第三方服務性平臺。
2011年,橡膠工業協會、青島科技大學、市北區政府、軟控發起成立橡膠谷集團。
“目的很簡單,就是養成一種新的模式,改變中國橡膠產業大而散的局面,當然這個也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簡單告訴大家形成品牌、形成規模。要一步一步走過來,必須有人去推動它、引導它形成這樣一個氛圍和環境。”2001年,從上市公司到集團重新開始的張焱很清楚自己面對的局勢。
10月中旬,橡膠谷主辦的首屆中國橡膠博工業展覽會就有200多家企業參展,十幾個大型論壇探討了方方面面的行業問題。同時,30多項戰略合作使得橡膠谷成為焦點之一。
“現階段,我們能更好地創造一些條件為這個行業提供服務。比如在研發方面、市場方面、話語權方面,比如搞展會、搞博覽會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由誰來發出聲音、怎么發出、發出什么,都是我們可以設計的,而且也是高端的,把國際上20多個國家相關的不管是組織部門還是政府官員,把大家吸引在一起共同探討。”就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間隙,張焱正好在接待聯合國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的一個負責人。
隨著“渤商所-橡膠谷天然橡膠現貨交易中心”以及“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成立,更讓橡膠谷野心太大成為業內的熱點話題。
“品牌是重要的,還有技術創新,嚴峻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挑戰成為我國企業難以突破的最大瓶頸,這個虧不僅橡膠企業吃過,國內諸多被反傾銷的企業大多是類似的情況,所以,現在,企業在轉型中,在研發領域的投資都有所提升。”有一位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集群管理試點,青島市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為橡膠谷提供信息發布、專利數據庫、知識產權專家庫、經濟項目的知識產權評議和戰略咨詢等服務。
目前,橡膠谷已吸引了科技型企業、研發機構117家,累計提交的專利申請量過千件,專利收入占效益比重近60%。2012年成立的青島橡膠谷知識產權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全國橡膠化工領域開展專利信息服務、專利產業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服務的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
目前,橡膠谷知識產權有限公司能夠提供知識產權一站式服務,包括專利申請代理、專利信息服務、價值評估等。
但一個地方性機構能否真的支撐其如此多的平臺,解決橡膠產業的核心問題,引領國內橡膠產業一個全新的局面,還是引起一些企業的質疑。張焱則表示,一切讓時間去說明吧。
更多>同類橡機資訊